从看着东方红卫星升空梦想星空的少年郎,到今日掌舵航天一线的星河船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1981级工程力学专业(硕)校友周建平的人生经历传奇又精彩,他见证并参与了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的伟大旅程,将飞天梦书写在广袤无垠的星河之上。挖矿工人走向航天一线虽然从小在湘西望城的山村长大,但周建平小时候就爱上了读书。那时物资匮乏,周建平一旦得到一本新书,就会翻来覆去地看,看到
从看着东方红卫星升空梦想星空的少年郎,到今日掌舵航天一线的“星河船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1981级工程力学专业(硕)校友周建平的人生经历传奇又精彩,他见证并参与了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的伟大旅程,将飞天梦书写在广袤无垠的星河之上。
“挖矿工人”走向航天一线
虽然从小在湘西望城的山村长大,但周建平小时候就爱上了读书。那时物资匮乏,周建平一旦得到一本新书,就会翻来覆去地看,看到几乎能背下来。特别是小学时买的《十万个为什么》让他这个山沟里的孩子对科学充满了好奇。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直上云霄,以20.009兆赫的频率向地面播放歌曲《东方红》。傍晚时分,13岁的周建平站在家门口,眺望卫星划过天际,遥远星辰中微微泛红的光芒点燃了他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初中时,周建平自学了高中数学教材,而后老师又帮他找到了大学的高等数学和大学物理来学习。虽然成绩一直优异,可那时没有高考,中学毕业后的周建平听从父亲安排,去井下做了一名挖矿工人。当他以为人生就要这样过下去时,1977年10月,从广播里传来的恢复高考的消息,为周建平指明了未来的道路。凭借过硬的底子,他利用上班之余的时间,仅仅复习了一个月,就成为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考生。最终,周建平被当时的长沙工学院(现国防科技大学)录取,进入飞行器结构强度专业学习。
四年的大学生活中,周建平的成绩一直很优异,他不仅收获了知识,还收获了爱情。周建平的爱人毕业后去了西安,周建平回忆道:“其实我考个西安的大学读研究生也很简单,但是我要去大连理工大学,因为这里是中国计算力学最好的学校!”从本科到博士,周建平学习研究的专业都是力学——支撑载人航天的基础学科,带着这种求索精神,他一直醉心在自己的学术研究中。
1992年,国防科工委开始组织载人航天工程的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凭借广博的学识,35岁的周建平被选中,成为全组最年轻的研究员。就是在参与论证的半年期间,年轻的周建平和前辈们提出了沿用至今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而他本人更是为了这个目标践行至今。1999年,周建平调入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1个多月后就随试验队专列进场,参加神舟一号发射任务。接到邀请时,周建平心中虽有犹豫,但决定却做得很轻松:离开三尺讲台,北上,成为一名航天人。
自主创新,独立自主
重拾儿时梦想的周建平,勇敢却并不莽撞。从大学教授转型航天人,周建平并没有花费太长时间。在神舟一号的发射任务中,周建平边摸索边学习,任务做完,他已成为彻底的航天人。能够短时间转型,得益于他多年的专注,在和不同领域的专家沟通学习时,他如同一块海绵,吸取各个专业的科学知识。很快,周建平就融入到航天体系中,并进入到核心。
2006年,加入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7年后,周建平成为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他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神舟七号的发射。当时正值舱外航天服是引进还是研制的争论阶段,这时距离“神舟七号”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的预定时间只剩下不到4年,周建平的思路非常明确“中国航天一直秉持着要自主创新,独立自主。”反复论证权衡后,周建平做出决定——“无论如何也要用中国的舱外服来完成首次出舱。”
经过了无数次的论证、推翻,再论证、再推翻,科研团队和数十家配套单位齐心协力,舱外航天服如期交付。利用仿生学原理来设计舱外航天服的结构也成为世界航天史上的首创。两年后,中国航天员首次穿着自主研发的舱外航天服高举国旗在宇宙中惊艳亮相……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出舱行走,从单体飞行到组合稳定运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用近30年的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
2022年1月9日,在央视《朗读者》节目中,周建平讲述了自己伴随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成长的动人故事,从“神舟一号”发射到中国人首飞太空,从自主研发“飞天”舱外服到“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发射……迈向太空的征程,周建平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一起走过了近30年,而他的梦想始终未变:迈向星辰大海的中国航天人,只希望在星辰大海里走得更远。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头条号:大连理工大学招生办
注:文章部分素材来自大连理工大学校友会、中国科协、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