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岩彭氏家族墓群墓群中多数墓葬冢前建有仿木结构石墓坊,单檐或重檐,庑殿顶,部分施八字墙、抱鼓,坊上浮雕戏剧人物、瑞兽、花鸟等图案,坊柱置对联,阴刻楷书或行书,余为单檐面坡式顶, 墓门均用墓碑封堵
崖 墓 概 述
崖墓又称岩墓、蛮子洞、仙人涧,是古代开凿于山崖或岩层中的墓葬。崖墓在古时的普通民冢中很常见,墓穴也十分简易,直接凿空山体,可容一棺即成,有的则直接利用天然的洞穴。中国的崖墓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西汉后期开始迅速发展,至东汉风行一时,经过蜀汉两晋南北朝,在很多地方一直延续到明清。
在四川武胜,就有许多这些古崖墓,现在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或许你会从中获得益处!
01山水岩崖墓群
[本体概述]
山水岩崖墓群,位于沿口镇印山公园内,地处嘉陵江东岸山腰上。崖墓群呈上下两排有序排列,南北长150余米,上下高3至5米不等,分布东汉、三国至南朝时期的崖墓30余座。墓葬由墓门、甬道、墓室组成。墓门为长方形,立面逐级收敛,高0.55米至0.7米不等,甬道阔1至1.2米, 墓室最大者为M7墓,宽2.35米,深4.6米,高1.83米。
1999年12月15日至12月30日,省、市文物部门对该墓群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出土各类遗物200余件,遗物种类有陶俑、容器、生活冥器、钱器以及钱币等。山水岩崖墓群延续时代长,出土文物丰富,类型多样,填补了广安市域内南朝至汉代考古发现的空白。
出土文物
14座墓葬共出土各类遗物458件,种类有陶俑(包括人物俑、动物佣、镇墓兽等)、容器(包括陶器、瓷器等)、生活冥器(包括水田模型、房屋模型、水井模型、陶案等)、铁器以及钱币。( 具体遗物略)
02天印山崖墓群
[本体概述]
位于中心镇天印村9组天印山上。墓群高低错落分布于天印山四周及山南面70米的另一岩壁上,共计24座。
2011年广安市人民政府公布天印山崖墓群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印山崖墓
天印山位于武胜县中心镇天印村,与定远古城隔江相望。其山势崔嵬,顶上平旷,约三四丈,形如印篆,故而得名。山中崖墓甚多,其中以处于山颠的九洞最为著名,每当黎明破晓,旭日东升,岚光四射,岩谷为之变色,古人誉为“九洞晴岚”,被列为定远八景之一。
远看天印山,仿如一座古埃及“金字塔”。山势沿江逶迤,绵延数里;由下而上,逐级缩小,及至山顶,则如塔尖,尖上孤树斜挂,俯瞰古城江水。
沿着山间小道,在荒草和荆棘掩映下,可爬到天印山主峰。主峰位于东径106° 16' 18.8”,北纬30° 15' 42.8”,海拔287米。在华夏名山大川中,天印山算不得高山,谈不上险峻;然而它起于四面低洼之处,仿佛拔地而起,又足显它的高大雄伟,伟岸挺拔。
沿山岩壁上凿有数十处墓穴,基穴依山势不同,造型及排列各异。山的东北面共有墓穴15座,分布在长约80米的石壁上,呈“一”字形排列。其中M5墓门高1.2米,宽1米, 深0.7米, 墓室高1.3米,深2.6米,宽2.5米,顶部凿有方形藻井。西面墓穴10座,顺着山势走向而建,且室与室相通,形成连接紧密的墓室群。南面墓穴9座,呈上下错落分布,有的洞内凿有石床、石桌、石凳、石灶,且有烟熏痕迹。纵观天印山众多崖墓,依其形制及建造风格而言,实乃东汉至南北朝时期所建。
天印山为何留存如此众多的崖墓呢?
一与古代先民的丧葬习俗有关。武胜在古代为巴国属地,是巴人居住的地方。据华阳志记载:“巴人的生死观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浪漫的艺术情怀,他们常用悬棺的形式对待逝去的亡灵。这种淡化了生与死界限的葬礼,仿佛生命在此不是结束,而是一次新的开始。”在武胜境内嘉陵江两岸的山崖上留存着众多的崖墓,一般都开凿在人难于攀援的绝壁上,上仰蓝天,下临深渊;既有利于棺木、葬品的保存,也是古人对灵魂升天的最好诠释。近年发掘的武胜山水岩汉至南北朝时期崖墓群,出土的大批文物展示了古代巴人粗犷尚武的艺术天性,是巴文化的重要反映。
其次,崖墓的开凿与天印山独特的地形有关。举人谢彦诗云:“天印高悬第一峰, 佳山水处卜垣墙。”相传,人类之初,天下混乱不堪,杀戮、抢劫等层出不穷,天帝为解救受苦受难的芸芸众生,携天印到此,寻找智慧之人, 以管理天下大事,从此天下太平。据说东汉中兴之主刘秀曾来此拜玉皇而得天印,实现了他“仕宦当作执金吾,取妻当得阴丽华”的宏图抱负。现天印山上还有刘秀卧马石尚存,其形似马,乃传说中刘秀求天印之处。天印山虽不高,但山雄,壑幽,水秀,这对信奉风水的古人来说,无异是块宝地。而在印山之颠的悬崖绝壁处开凿墓穴,作为灵魂栖居之地,既可上沾天帝授印之仙气,又可下俯群山之绵延,江水逶迤。
天印山崖墓大约在明代前期已被挖掘,后成为读书人用功苦读之地,并造就了一批文人学士,仕宦贤达。明万历丙戌进士张登仕著有《九洞读书记》。其日:“予偕冢子鹏并二田读书其中,皆年少高才,恐或放轶荡检,故相砥砺,准于礼法……九洞中共六人,其中四人者寝食其中,其二人间一至焉。”他们攻读六载,其中有四人中了进士。分别为张一鲲, 自号“九洞居士”,明隆庆(1571年)进士,官南京江西道监察御史,按察副使。县志《张一鲲传》云: “其见间博治,著述甚多。”今仅存《战国策语》《国语解叙》行世。张一鲲在洞中苦读时,曾在天印山九洞之北建有小鲁亭,取“登东山而小鲁”之意。并撰有《东山谣》,镌刻在洞内石碣上,可惜石碣在文革时期被毁。
后有田大年(字子寿)明万历甲戌(1574年)进士,官副使,在县域双星乡“三喜堂”小学旁现有其墓冢。明万历丙戌( 1586年)田大益(字损之)与张登仕同为进士,田大益后官钟祥知县,升兵科给事中。张登仕(张一鲲父)未官,而以山水自娱,其《九洞读书记》曰:“九洞诚不负四人,四人亦不负九洞,乃知书不可不真读也。”清知县姜由范在游天印山时写道:“亭名小鲁矗峰颠,大印如星绝顶悬,九洞烟云横眼低,一江苍翠落樽前。遥连古渡岚光秀,斜对山城月影圆,几度登临频吊古,读书遗迹忆先贤。”
在天印山东500米处的东山上,有一怪石,高约12米,上端尖大,如圆锥倒置。诗云:“ 忽从空处观奇观,怪石干霄峙远峦。”怪石之下密林中隐藏一寺,名曰“东山寺”,始建于明天启年间,寺里立有一碑, 上刻有《九洞读书记》 。碑文因时代久远, 已部分风化,今人欲使碑存,用黄漆涂之。
站在天印山顶,既可尽览隔江古城,又可听东山寺缭缭禅音;南望巍峨龙岭,北眺桐子壕电站大坝。那绵延千里的河流山川,田野村舍尽收眼底。我们想,张一鲲等能“学优入”,虽跟他们刻苦攻读,相互砥砺分不开;而天印山钟灵毓秀的奇洞异水,亦给了他们丰富的营养。当我们立于先人们读书遗迹前,怎能不回想他们“时或设席花底,执书卷偃卧读;时或移案临池,摹古本法书”之情状呢?他们在洞中刻苦攻读和愤发有为的精神,不仅使天印山崖墓远近闻名,也给武胜美丽河山增添了无尽光彩,更为我们留下了一份极其宝 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铭记,令我们深思。
03大石坝崖墓群
[本体概述]
又名大石坝石棺材,位于鸣钟乡大石坝村。坐北朝南,共9座,东西向排列,分布于长约50米,高约10~ 20米的岩壁上。
04花岩洞东汉崖墓群
花岩洞东汉崖墓群位于武胜县烈面镇花岩洞村5组。南北向字形排列,15座, 大小规模不等,由墓门、甬道及墓室组成。墓均为单室空墓,墓檐上端刻有仿木质建筑结构屋顶的浮雕,粗状的花纹,显得厚重大气;墓室壁内的浮雕如木质建筑的构件,墓顶雕刻着棱形日纹藻井。浮雕线条粗壮、浑厚,透露着大汉帝国昂扬、开放、积极的时代特征。
05南溪村墓群
[概述]
南溪村墓群,又名天子墓,位于武胜县清平镇南溪村1组、4组及天子村4组,分布面积约2平方公里。现存9座,均独立成山包,两两并排,封土堆高3 ~4米,周长60 ~ 80米不等。
据专家考证:天子墓应属于两晋南北朝时期较大型的王侯墓群。如此规模的墓群在巴蜀发现实属罕见,为研究巴蜀地区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06观音寨吴氏家族墓
[本体概述]
观音寨吴氏家族墓位于乐善镇观音寨村5组。始建于清道光十五年,历经咸丰、光绪,延续至中华民国二年( 1913)间,系当地吴氏家族墓群。墓群占地面积750余平方米,6座,均坐东南朝西北,上排4座,下排2座并行梯状排列,上、下两排间落差3米。
[文物价值 ]
(1)观音寨吴氏家族墓规模宏大、保存完整,延续时间近百年,是吴氏家族入川以来繁衍、发展的历史见证,是研究“湖广填川”移民历史文化、社会生活、民风民俗、宗法制度等宝贵的实物资料。
(2)墓葬群选址独特,前俯深谷,后倚悬崖,纵排而列,布局巧妙,与自然山水相融合,反应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对研究传统风水学具有一定的意义。
( 3 )墓群碑楼浮雕图案精美,细腻传神,形象生动,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工艺水准;石刻文字雄浑开阔,遒劲有力,系书法艺术之瑰宝,体现出清至中华民国间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和形制特点,是葬俗、葬制等文化发展演变不可多得的实物例证。
07狮子岩彭氏墓群
[本体概述]
狮子岩彭氏家族墓群,又名“桅子坟”,位于沿口镇狮子岩村4组,系黑岩头“老桅子坟”、蒋家沟“新桅子坟”的统称,系当地彭氏“集族而葬"的族系墓群。
黑岩头,其地前低后高,后背宽大,山势雄伟,左右临沟,民间谓为风水宝地之所在,有墓联赞曰“狮子回头迎白虎,观音正坐作青龙。”该墓群始建于清乾隆四年( 1739),延续至今,共有彭氏家族自清康熙五十年(1711)“湖广填川”入川来的前六世祖墓20余座,,部分彭氏后裔亦葬于此,总占地面积达20000余平方米,各墓均坐东向西。
墓群中多数墓葬冢前建有仿木结构石墓坊,单檐或重檐,庑殿顶,部分施八字墙、抱鼓,坊上浮雕戏剧人物、瑞兽、花鸟等图案,坊柱置对联,阴刻楷书或行书,余为单檐面坡式顶, 墓门均用墓碑封堵。各墓土冢多呈覆斗状,四周青条石围砌。
彭氏家族墓群规模宏大、时间延续长,在川东极为少见,是彭氏家族繁衍、发展的实物见证,其墓群选址讲究,是研究传统风水学的重要实物资料。
08长河村墓
长河村墓,原名“《佳城永固》石室墓”,位于永胜乡长河村2组谭家沟,建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该墓坐东北朝西南,墓冢面积57平方米,墓宽7.1米,高5米,深8米。仿木构石墓坊,重檐,庑殿顶,两侧有八字墙、抱鼓。封土呈不规则长方形,条石围砌。四柱三间,柱间均置墓碑,坊柱置有对联,楷书,阴刻。1986年8月30日 公布为武胜县文物保护单位。
09花园村墓
[本体概述]
花园村墓位于双星乡花园村,建于清道光七年(1827年),坐西北朝东南,墓冢面积80平方米,为家族合葬土冢墓。封土呈不规则长方形,条石围砌,长8米,宽9米。土冢前为三重檐庑殿式仿木结构碑楼(墓坊)。碑楼七柱六开间,通高5.3米,面阔10米。
墓坊飞檐鸱吻,脊顶中部饰缠枝纹,屋面雕有瓦垅,作筒瓦式样,有滴水瓦当。额枋浮雕戏剧人物、鸟兽、花卉等图案。柱间嵌墓碑,内容为墓主寿域神位、重要亲友姓名等。门柱及门楣阴刻对联,多为行楷,部分行书。碑楼两侧置“八”字仪墙,施抱鼓。
[文物价值]
该墓保存完整,墓坊雕刻精美,是武胜境内不可多得的清代仿木构石建筑,对了解清代的社会生活理念、礼教、传统道德观念及民风民俗提供了实物例证,具有重要的文物史料价值。
10长深村墓
位于武胜县三溪镇长深村3组,建于清同治四年( 1865年)。该墓坐东北朝西南,墓冢面积95平方米,家族合葬墓。封土呈不规则长方形,条石围砌。土冢前为仿木构石墓坊,坊顶已毁。五柱四间,长深村墓墓坊额枋、门楣枋浮雕戏剧人物、鸟兽、花卉等图案,以缠枝牡丹纹饰为主。坊柱置有对联,行楷,阴刻。两侧置“八”字仪墙,施抱鼓。仪墙顶部饰龙首龙身,作飞跃状护卫墓冢。墓宽10米,通高4米,进深9米。
该墓墓坊细部雕刻精美,墓联对仗工整、书法飘逸华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有助于了解和研究县域内清代以来的葬俗、葬制等。
11陈科才墓
位于武胜县八一乡关坝村7组,建于清代(具体年代因墓碑剥蚀严重无考),坐西南朝东北,为陈科才夫妇合葬土冢墓,墓冢面积34平方米。封土条石围砌,宽4.2米,进深8米。
土冢前为三重檐庑殿式仿木结构碑楼。碑楼四柱三开间,通高4.2米。明间匾额有匾文“佳城萬古”及戏剧故事浮雕《岳飞辞家》。大额坊上以玉帝为中心浮雕戏剧故事《八仙庆寿》。两次间小额枋分别浮雕螭凤、龙鱼等图案。明、次间均嵌墓碑,碑文内容为墓主寿域神位、重要亲友姓名等。四门柱顶饰龙首,正立面阴刻对联,行楷。碑楼两侧施抱鼓。整座碑楼雕刻内容丰富,线条流畅,技法圆润,精雕细琢,典雅别致,显示出清至民国时期武胜民间工匠的心窍与智慧。同时对于了解和研究所处区域清代以来的葬俗、葬制等也具有一定的价值。(来源:武胜文史、嘉陵瞭望)
★想获取更多消息及服务资讯!请关注我们!
邮箱投稿:30538472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