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以“涉及公共安全”为由限制中国在高科技领域,包括人工智能、自动化机器人,纳米技术及通讯领域的投资并购,说白了就是担心中国会趁机“盗窃”欧洲公司的专利技术或商业机密
作者: 补刀客 补壹刀 文/螺丝刀&刀贱笑
正当中美谈判团队在北京紧张谈判的时候,欧洲议会高票通过一项法案。尽管法案没有提针对谁,但几乎所有人都明白,这是针对中国的。
可以说,这是欧洲对中国补了一刀。
它是一个什么法案呢?根据这个法案,欧盟将对在关键产业的外国投资进行调查,并就这些投资是否会损害欧洲利益提出意见。此举被称作欧盟对外国投资筑起“防火墙”。说白了,就是要加紧对外国投资进行政治审查。
很多人都知道,这些年,中国对欧洲的投资快速增加,引起欧洲越来越大的警惕。这个法案将成为欧洲随时阻挠中国投资的利器。
这一刀,补得有多狠呢?
打脸
这一刀并不算突然。
德国、法国等主要欧盟大国,对中国投资的态度和倾向早已是秃子头上的虱子。它们早有提防,采取行动是迟早的事。在中美交锋之际,一度迟疑的欧洲,也表现出站位美国的更明显倾向。
尽管如此,要在成员国众多的欧洲统一对中国的立场,并不容易。欧洲酝酿这个外国投资法案已经有两三年时间了。在欧盟内部,像希腊、匈牙利等南欧、中东欧国家,并不赞成与中国为难。
欧盟成员国与中国经济合作的紧密程度不同,对美国渲染的所谓中国投资安全威胁程度的理解也不一样,尤其它们从意识形态和阵营出发对待中国的立场坚定程度,更是有很大区别。现在的法案,是综合平衡后的结果,但其锋芒仍在。
其实,欧洲议会的心里很虚。欧洲不是一直高举自由贸易大旗吗?不是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先锋吗?为何自己又要设置自由贸易的政治障碍?这岂不是打自己的脸!那些高喊全球主义、自由贸易的欧盟成员国领导人,是不是该感到有点脸红?
损人
这个法案对中国投资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以前在欧洲投资,只是公司跟公司之间按照商业逻辑进行投资谈判,欧洲国家的政府顶多设置一个负面清单类的东西,比如哪些领域需要限制外国公司投资等。
这样一个法案通过,还是给欧盟各成员国在对外投资合作方面提供了一个法理依据。当它想搞保护主义,或者想跟美国意识形态站队,或者单单是想加大对华谈判筹码时,都可以搬出这个法案,随时可以对正常的商业合作企业并购插一杠子。
那样的话,投资或生意是否做得成,标准就不仅仅是互利双赢了,而是要服从于人家的政治需要甚至意识形态判断。过去没有这个投资审查法,一些欧洲政府还屡次干扰中国的正常投资。现在更算师出有名,必将变本加厉。
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公司在欧洲的收购和投资额下降到了310亿美元(合2090亿人民币),几乎比2017年减少了一半。 2016是创纪录一年,当年中国企业在欧洲投资达850亿美元--几乎是2018年的三倍。欧洲日益增长的不信任感和中国经济增速减缓,导致中国在欧洲国家的企业收购在减少。
这次法案无疑是雪上加霜。
自损
该法案损人还不利己!
它既影响了外国企业特别是中国企业在欧洲投资的热情和机会,实际也限制了欧盟国家自己借助外国尤其中国投资的可能。
欧债危机以来,欧盟国家的日子总体来说过得不好。过去那些陷入危机的国家,在别国的帮扶下好不容易喘过气来,法德这样的经济领头羊现在也变得颇为吃力。本来,越是这样的时候,欧盟越应该坚定开放的立场。但或许是越来越缺乏自信,也越来越紧张,欧盟在不由自主的口是心非,往保护主义的方向滑,这样只会适得其反。
欧盟以“涉及公共安全”为由限制中国在高科技领域,包括人工智能、自动化机器人,纳米技术及通讯领域的投资并购,说白了就是担心中国会趁机“盗窃”欧洲公司的专利技术或商业机密。但我们可以看看,世界人工智能领域排名前列的企业中,几乎没有欧洲企业。相比之下,中国企业被普遍认为是未来高科技领域的有力角逐者。
当然,法案虽然是通过了,具体怎么执行还不一定。毕竟,法案酝酿和通过的过程中已经出现那么多的分歧,即便这次通过,也是要放到各个国家自己去执行。因为一个投资或合作项目,会涉及具体是德国公司还是法国公司,或是中东欧哪个国家的公司。这些国家又不是铁板一块,哪个紧一点松一点,就由具体的执行国家和执行机构来决定了。其中的灵活因素也就多了。
最后,讲一个历史故事吧。
说的是有一位罗马帝国的将军在战胜敌人后深感哀伤,因为没了敌人他就失去了率军前进的方向。这正合欧洲的一句谚语“要有高尚的品德,就要有强大的敌人”。
如今,将军的哀叹声又萦绕在了欧洲上空,欧洲的政治精英们正在力图确定和对付共同的“安全威胁”,这其实是寻找敌人的现代术语。德国总理默克尔曾言:“最坏的敌人是缺乏自信。”
的确,它正是摆在欧洲面前的一个真实敌人。
特别感谢丁纯、崔洪建、姜锋老师对本文的重要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