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银行的破产只用了40个小时,而美的管理层非常清楚这样的情绪一旦蔓延,后果将不堪设想,他们急迫需要一个不在本土的、更大的“雷”,一是为了转移民众的注意力,二是驱赶更多的资金回流美,来缓解当下的流动性
自进入3月以来,发生大事件的概率似乎越来越频繁,如果把这些串联起来会发现,发达经济体在开始构建债务闭环,有钱人已经开始了避险,普通人能做点什么呢?
3月11日,美国排名第16位硅谷银行暴雷,宣布破产倒闭,等于在美的金融系统中撕开了一个缺口。
3月12日,另外一家大型银行“签字银行”宣布关闭,这还没完。
3月13日,第一共和银行也濒临破产边缘,股价一度跌超70%,已经走上了破产的道路。
3月15日,欧洲百年银行瑞士信贷突然“爆雷”大股东拒绝进一步注资,加剧金融行业压力和市场对欧美银行业风险担忧。
3月19日,瑞信被瑞银以总对价30亿瑞郎(约32.5亿美元)价格收购,只相当于暴跌后市值的40%。
3月20日,港股出现大跌,保诚、汇丰、渣打等银行保险类跌幅都达到了6%以上,原因是瑞信被收购后,约160亿瑞郎的AT1债券被“一夜清零”。
一般情况债券的优先权会高于股票,而这种AT1债券却先于股票归零,等于让债券持有人去承担损失,这已经是在无视市场规则。
截至今日,德银出现了五年期CDS单日最大波动,利差扩大幅度甚至超过了瑞银,欧美金融市场的传染效果仍在继续。
如果把这些事情当做个例,硅谷银行的倒闭因为其对市场认知不足,投资买在了高点,而瑞信则是因为杠杆使用过高,投资失败造成损失,似乎都只是经营出了问题。
但硅谷银行判断失误的前提,是因为美暴力加息,因此判断失误的银行,还有186家,他们都存在与硅谷银行类似的风险,随时可能出现资不抵债。
硅谷银行的破产只用了40个小时,而美的管理层非常清楚这样的情绪一旦蔓延,后果将不堪设想,他们急迫需要一个不在本土的、更大的“雷”,一是为了转移民众的注意力,二是驱赶更多的资金回流美,来缓解当下的流动性短缺问题。
瑞信就是一个很好的目标,它的麻烦早在2021年就暴露了,2022年时陷入了破产传闻,股价持续创新低,甚至被人们认为是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选择让其在这个时候爆,再合适不过了,瑞信的大股东是沙特,而沙特刚选择用人民币结算,这是动摇美的根本,自然不会容忍。
而且这个“雷”足够大,直接影响到欧洲的金融市场,下一个受影响的很可能就是德银,恐慌下很多资金纷纷选择转移,而现在利率高的国家就只有美,于是起到了回流目的。
去年选择从自己的小弟身上收割能源,今年则是收割金融,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弟,不能太狠,而且还有那么多人看着。
3月19日美联储联合了英国央行、欧洲央行、日本央行、加拿大央行、还有瑞士央行,商议如何协调各股的流动性问题,这些国家都个共同点:
1、都是发达经济体。
2、都是以金融占比高的发达国家。
3、他们的债务问题都很严重,全部都是债务国。
这样的经济体开始了抱团,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并不是一件好事。
1、各国金融体系崩盘的概率,在短期内会有所下降,但会埋下一颗更大的“雷”。
假设瑞士有个银行发生了挤兑,濒临破产,按照原先的计划,瑞士央行可以通过放水,大量印钞的方式,来解决流动性,但储户们都明白,这会让钱贬值,取出来的钱更不值钱了。
于是大家能选择的就是持有全球通用的美元,但瑞士的央行没有办法直接印美元,此时美联储就起到了中间商的作用,像瑞士央行收取一定的利息,然后通过印美元支付给储户。
有了美联储这个“托底”,各国金融系统崩溃的概率就非常低了,从而形成了一个债务闭环,这些小弟更不可能背叛大哥了。
但也埋下了一个大雷,就像瑞信的AT1债券那样,如果没钱还直接搞成清零,而欧洲的很多储户都是美金融机构,这会形成更大的连锁反应。
2、抱团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大的收割财富。
降金融风险只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为了赚钱,对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进行更大的收割。
如今美元持续的加息,基准利率已经达到了4.58%以上,这是什么概念?
在当下经济衰退的预期下,无论投什么都面临着巨大的亏损风险,如果把本币换成美元的话,光靠吃利息就可以拿到近5%的收益,大量的资本肯定愿意留在美。
所以现在全球很多国家的经济都不好,大量的资本撤离,各国的资产价格不断下跌,如果美元突然转向降息,那么大量的资本就开始蜂拥抢购各国的低价资产,获取超额收益。
他们用的是印出来的钱,换取的是你的劳动成果,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资产对应的,而他们的钱只是一个数字。
试想如果他们能绑在一起,那收割能力将不是以前任何一次可比的。
3、“胡萝卜加大棒”式捆绑
当利益的分配不足时,如果有人想退出,想单飞,首先就会被引爆债务,立刻就成为被收割的对象,不仅仅是发达经济体,就连发展中国家也可能会捡到便宜,所以“捆绑”的既是利益,也是生命线。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看看有钱人都在做什么?
巴菲特清仓了持了33年的富国银行,美极力邀请巴菲特出山,利用他在投资和金融界的影响力,来恢复人们对金融市场的信心,这样的事情仅在08年次贷危机时出现过,说明美的银行业问题很可能比外界所看到的更加严重。
马斯克跳出来喊话,如果本周不降息50个基点的话,美很可能就要重现1929年的大萧条了,要知道马斯克的视野更具有前瞻性,且掌握着大量的数据,他的提议背后是有着大量的模型运算支撑的。
我们的国家从年初以来已经连续购买了100吨的黄金,如今伦敦金的收盘价已经突破了2000美元/盎司,接近2020年大放水时的高点。
人们大多认为黄金与股票、公司债等不同的是,不受发行人破产的信用风险影响,同时黄金产量有限,稀缺性高,历史上在地缘形势紧张、金融动荡和经济放缓导致市场情绪恶化会被人们大量买入。
而当下俄乌摩擦和通胀的预期都在加强,再加上欧美金融系统的危机,都在推动着金价的快速上涨,体现了资金寻找安全资产的急迫。
而国人更是买涨不买跌,价格即是高涨,广州也出现一次购买70万元的囤货。
不仅如此,类似的情绪已经蔓延到了比特币,硅谷银行的暴雷直接让比特币上涨25%,达到了6个月以来最高水平。
它对人们的吸引力,是因为不用担心美联储的介入,同时也有供应量有限,一定的稀缺性,被人们用作对冲通胀的工具,当下的环境给了人们充分持有比特币的理由。
还有近日香港中国四大行都快忙疯了,由于海外美元业务的暴涨,大量华人资产疯涌入香港避险,法定假期都不放了。
在这样的避险情绪下,我们是如何应对呢?
我们的经济拉动主要靠出口、消费和投资,目前出口的下行趋势基本确定,消费在人们高债务、高储蓄的情况下仍然十分疲软。
投资受地方债务所限,如今只有国企有动力,还有就是房地产,虽然销量有所增长,看不到任何的增长点。
而我们2月的M2已经达到了13%附近,已经接近的上限,继续加大的话已经没有太大意义,至于降准更是态度大于实际意义。
对于外界的变化,中国的整体策略就是静观其变,没有深入卷入欧美金融业危机,这或许是当下最好的避险方式,但并不代表我们所有人都不受影响。
如果美突然转变加息策略,那么高通胀势必会向继续全球蔓延,输入性通胀会加剧国内企业的经营,价格反映到商品中,又会减少人们的消费。
如果美的危机解除,那么大量的资本,势必会完成收割,届时更多的资本大概率会选择美股,那里仍是世界一流的公司、一流的资本聚集地,将会推动美企的快速发展,我们要想追上就更困难了。
对于大多数人要想在这种局势下,保住自己的财富是非常困难的,但要客观认识到两点。
1、对于投资要客观的认识到,现在买房只是为了住,如果没有住的需求,还是等等再说,等崩一次再考虑。
这两年大量的投资者购买的都是豪宅,因为建的越来越少,又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买的就是稀缺性,而他们考虑的是这样的房子,接手的人也一定是有钱人,不会担心流动性的问题。
而普通的住宅就不一定了,如果想投资买房,建议先看看周边二手房的看房热度,如果再好的楼盘连看的人都没有,那就是不是便宜点就有人接的问题了。
如今看房产数据的起落周期,已经接近股票了,都需要按日盯盘了,市场对楼市的态度,不温不火,只要能稳住就是当前最好的方式了。
对于股市,基本是一天涨一天跌,阴晴不定,继续跟着政策,进行板块轮动,收割追高者,在这种情况下不要幻想着有牛市,能保本就不错了。
2、只有学习新技能,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增加自己的收入来源才是出路。
有人会说当下的就业困难,工作不好找,客观认识到这并不是个人问题,是大环境所造成的,过去我们的教育模式,把每个人培养成一个合格的生产要素。
为企业生产,为资本赚钱,从而获得一定的收入,而现在的大环境使企业减少了,而资本的赚钱方式也变了,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替换掉那些重复的岗位。
就是说从根本上,每个人的要素价值已经不存在了,在这样的趋势下,国家也在探索鼓励创新,鼓励搭建新业态,造就新商业模式。
还没有一个成熟的教育系统告诉每个人该如何去做?所以很多毕业生,面临毕业即失业,这都是因为要素变了,未来的趋势,很可能是一人一公司,每个人都是超级个体,或者家里有关系,能继续在大企业、事业单位存活。
当下需要的是每个人都能更新自己的操作系统,如果只是墨守成规,盼着经济恢复,回到从前,就只能活在压力和痛苦中,如果学会适应,优化自己的操作系统,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