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冷静的看到,社区银行频现关闭潮的背后,是运营成本过高,定位尴尬,业务单一和客户不足等多重原因导致的
2013年,社区银行这个概念被引入到了国内;也就是在那几天,股份制银行和商业银行在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社区银行成立活动。以至于同一社区,各路社区支行短兵相接,贴身肉搏。
那一年是社区银行的风口,定位于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社区银行,如雨后春笋一般,遍地开花。
而如今6年过去,曾经大受追捧的社区银行,如今却频频陷入关门谢客的尴尬境地。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退出的社区支行达到640多家,而开业的仅不足200家。
面对如此尴尬的局面,不得让人感叹,社区支行路在何方?
一.作为舶来品的社区银行
社区支行,缘起美国
社区银行一词是典型的舶来品,其最初起源于美国:社区银行是在一定区域内,以存贷汇业务等传统业务为主,促进中小企业和中小个人客户的中小商业银行,这个模式在美国已经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运行相对成熟。
其经营理念是面向区域的中小客户,提供更加个性化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基于客户的信用水平和贷款额度做出相应调整,由于其经营的灵活性和价格的自主性,受到了中小企业和个人的喜爱。
也正因为如此,美国社区银行资产仅占全美银行资产的20%,却支持的近60%的中小企业客户。而这一现状的背后,融合了普惠金融的理念。
国内社区四不像
而国内的社区银行就是银行在社区附近开设的支行,充其量是银行网点缩减版,客户主要以周边社区居民为主。而且绝大部分社区银行,是不办理对公业务,甚至信贷业务也没有;只开展个人非现金业务。
而业务的单一性、定位的模糊性、亏损的长期性和客户的不足,使得社区银行大面积亏损是常态,当然盈利也有毕竟是少数。
而且由于行业等原因,很多社区银行的网点稳定性难以保证;加剧了持续经营的难度,弱化了消费者心中的品牌认知。
二.问题来自何处?
应该冷静的看到,社区银行频现关闭潮的背后,是运营成本过高,定位尴尬,业务单一和客户不足等多重原因导致的。
高企的成本
简单一算,社区银行运营成本除了租金、人工、水电费这些等常规选项以外,还有各种维修、物业费以及除虫除臭等。一年到头,各种费用加在一起,便宜的大概在几十万贵的可能达到百万左右。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成本本身不是问题,收益不能覆盖成本,才是社区频频倒闭的症结所在。
因为由于银行电子化的推进、触网率的下降导致进店数的缓慢增长,除了不熟悉智能手机操作和极少需要去柜台办理的业务的中老年客户以外,很多银行客户都可以实现线上办理各项业务。一年去银行网点的次数,不超过10次。导致社区银行客户数量少,成本支出高,收益回报小,自然无法维持生存,更遑论盈利了。
定位尴尬
社区银行的定位模糊,缺乏核心竞争力,早已成为了行业的共识。
目前社区银行是不能办理现金业务的,而且经营范围相对狭窄,基本局限于理财和开卡。社区银行没有信贷业务做支撑,仅靠理财业务收入是比较被动和辛苦的。
社区银行网点普遍狭小,其主要体现在产品询问和销售上。而定位尴尬导致盈利能力较差,竞争力明显低于综合性网点。而业务的局限性,使得社区银行增长的“天花板”十分明显。
由于社区银行目前的服务类型主要是个人,无法把公司信贷、小微企业和个人信贷等业务纳入其中,因此盈利能力和渠道单一。而对社区银行服务对象集中为中老年群体,他们需求简单,可做业务打你,难以纵深拓展综合业务。
太难了
现实中,社区银行并不能有效利用先天的地理优势招揽客户;而且随着各大行的优惠力度,客户对于银行的苛求也越来越高。除了购买理财产品以外,连正常的缴纳水电、物业费等社区的核心业务,也逐渐被互联网平台所取代。
而留给社区银行的,只有那些不善于使用电子产品的老年人;然而更可怕的是,连这些老年人也开始慢慢学会使用手机了。
来算一笔简单的经济账,以100万的成本为例;按当前银行的利差来算的话,至少需要2-3亿的稳定存款才能覆盖。而对于很多社区而言,这几乎成为了完不成的任务。
换言之,如果周边居民的金融资产不足以使其维持平衡,那么社区银行的关门是做的事情,而且与传统网点银行首年就能实现盈利相比。社区银行通常需要较长时间的培育,一般来说起码需要三年才能实现盈利。而在此期间,社区银行会一直保持亏损,而这又是不被管理部门所允许的。
总之,定位的模糊性、成本的高企和盈利能力的低下,加上金融科技的推波助澜,使得社区银行太难了。
三.社区银行成功的两个关键
尽管社区银行迎来关门大潮,但是大浪淘沙;淘掉的是沙,留下来的是金。从实际运行来看,并非市场不需要社区银行,而是不需要这么多社区银行。因为抢占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思路本身没有任何问题,而且下沉社区挖掘客户也符合当前的一个思路。
大面积关闭社区银行只能说明一点,社区并不需要这么多社区银行,还是有很多社区银行做的不错的。同样也应该看到,大面积的关闭正是市场作用,优胜劣汰是好事情。留下的是那些客户群稳定、渠道打通的社区银行的佼佼者,关闭的都是效益低下的网点。
甚至不排除,某些社区行的储蓄资产甚至超过某些综合性支行的情形。而且从人力的角度来看,社区银行成为了银行选拔零售人才的一个重要渠道。
而纵观那些最的好的社区银行,这两点经验值得关注:
1.正确的选址
作为业务单一只保留财富业务的社区银行而言,选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甚至对社区银行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年“跑马圈地”的时候,各银行为了抢占市场并没有过多的考虑选址。于是乎出现,一家银行在同一个小区开设两家或者位于周边大型社区,但是人流量稀少的非黄金位置等情况均有出现。
而如今热潮褪去,银行面对社区银行这一新型业态,正对不合理的选址进行逐步调整和完善,并对资源进行重新整合。
2.打法很重要
不同于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四大行和农信社,对于股份制和城商行而言,社区银行是其重要的一条“获客渠道”,而且业务还可以丰富的开展,保险及信用卡都可以做。
与传统的大型银行网点相比,社区银行的客户群体与定位有很大不同,因此营销模式也存在很大的差别。
如何打造客群稳定的社区银行?在产品相差无几的时候,好的服务是根本。如何理解?那就是真正根据每一名客户的资金状况、使用需求、风险偏好能力为其量身定制理财服务,这是培养客户黏性的根本。一旦取得了客户的信任,从而引发良好的口碑效应,吸引来更多的客户;至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正如专家所言:“勾画出周边社区居民的基本生活轨迹和人物数据画像,从而为其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精细化服务。这一点说起来容易,但要真正做到,还是非常考验社区银行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的。
好的选址和打法,成功了一半
路在何方?
所有能持续经营的生意,通常都有自己的商业模式。
在银行网点多过米铺的年代,社区银行如何吸引和留存客户?如何打造核心竞争力,回答这样的问题,并不容易。
打通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是社区银行的初衷。但理论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一旦放到市场中检验,就不是那么回事了。相较传统的银行网点,社区银行其服务功能大幅“收缩”,并无模式创新,难言竞争优势。
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客户习惯的不断改变,更让社区银行瞄准的差异化服务不再具有唯一性。移动互联网渠道的发达,让客户的金融需求随手可得。唯有向客户提供独特且难以模仿的价值,才能让客户对你的产品形成“惯性依赖”。
这是商业模式的创新,也是商家核心竞争力所在。
对社区银行而言,究竟能走多远,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