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镇冰与严复、叶祖珪、林泰增、方伯谦等12人作为第一批出国留学生被派到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学习
萨镇冰(1859-1952),字鼎鸣,早年考入马尾船政后学堂,当时英国海军有“海上霸主”之称。萨镇冰与严复、叶祖珪、林泰增、方伯谦等12人作为第一批出国留学生被派到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学习。1880年9月,萨镇冰以优异成绩毕业回国,被李鸿章派到马尾船政局接收刚造好的“澄庆号”兵舰,并任命他为该舰大副。1886年,他调任威远号兵船管带(即舰长),第二年改任康济号练习舰管带,1888年晋升为参将,1894年授副将衔,再任康济号管带,并补北洋海军精练左营游击。后曾任天津水师学堂监督,曾任“威远”、“康济”等舰的舰长。萨镇冰所执掌的练习舰,纪律为全军之冠。所以,无论政府官员、海军将士、普通百姓,对他都很敬重。
中日甲午战争后,北洋海军官兵全部被清政府遣散,英勇作战的萨镇冰也回到福州,后来被张之洞聘任为吴淞炮台总台官。清政府有鉴于海军对保卫国防的重要性,决定“复兴海军”,重新花钱向英、德、日等国添购战舰,并计划在浙江象山湾再建军港。
由于总理衙门章京郑孝胥应诏上折保举,称赞萨镇冰坚忍勤能,堪胜将帅之任,清政府于1899年任命萨镇冰为北洋水师帮统,兼任当时中国最大的军舰“海圻号”巡洋舰的管带。
叶祖珪调驻天津后,萨镇冰开始统领全部北洋海军舰艇。萨镇冰到任之后,即开始对北洋海军进行整顿,萨镇冰不尚空谈,经常乘坐舰只在海上游弋视察,并亲自指导海军官兵练习航海驾驶技术以及演放鱼雷、打炮靶、备战操练等战斗技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一些人害怕继续发展海军会触怒列强,萨镇冰与北洋水师统领叶祖珪一起向清政府据理力争,才使这几艘军舰的购买计划得以保存。当总理南北洋海军的叶祖珪去世后,清廷就下令,以萨镇冰继之。此后,萨镇冰着手整顿、建设南北洋海军,为振兴壮大中国海军力量而努力。
1910年10月,海军筹办处改海军部,正式脱离陆军系统。但清朝廷任载洵为海军部大臣、谭学衡为副大臣,萨镇冰仅任海军提督。不过萨镇冰当时51岁,资望甚高、且经验丰富,又掌有实际的统兵权力。于是他对海政进行彻底革新。萨镇冰认为建设海军必须先培养人才,所以他一方面创办烟台海军学堂亲自培养海军人才,另一方面选派学生出国留学。萨镇冰还致力于南北洋海军收归统一,他将大小舰艇40余艘分编为巡洋、长江两舰队,撤销互不统属的南北两洋水师建制,把它变成一支统一事权的国家海军,按舰的大小、性能、吨位,把海军分成巡洋舰队和长江舰队。他还仿效欧美各国,特别是英国海军建军经验,订立官阶,整肃军队,严肃军仪,厘定建制,健全海军铨衡制度等。又两度游历欧美,考察海军,购买军舰10余艘,其中包括后来著名的“中山”舰,也是萨镇冰任海军提督后在日本长崎三菱工厂订造的,在当时东西方同型的炮舰中,性能较为先进,火力较强。就这样,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的中国海军,经他恢复重建,悉心规划,置械练兵,实力逐渐恢复。
清政府利用海军内部不同派别的矛盾来控制海军,从而达到分权的目的,使萨镇冰手中没有可以威胁朝廷的大权。1910年萨镇冰卸海军大臣职,出任统制(即海军司令)。清政府以广东人谭学衡,由该部参赞升为海军副大臣,又派广东人程璧光为第一舰队司令,闽粤两派权力之争更加激烈,导致萨镇冰“统一海军”的梦想彻底失败。
英国皇家海军学院留学的甲午海战的英雄们
同治五年(1866)的福建。这一年,福建船政学堂建立,开始招收一期学员。学堂分为前堂(造船)和后堂(驾船),课程有英语、法语、物理、解析几何、微积分、航海学、天文学等等。鉴于学习难度太大,入学考试自然要比考公务员还难,以至于到了最后,在福建都没招满,只能到临近的广东去招。于是,广东东莞的富家少年邓世昌考了进来,学习驾船。在一期驾船班的33名学员中,27名是福建人(包括历史名人严复),其余6人来自广东。他们从1867年开始学习,至1871年毕业,真正接受了本科教育。
在福建学习,自然要尊重当地的风俗,至少要讲闽南话,而邓世昌讲粤语,鉴于清朝当时并不流行普通话教育,说粤语的邓世昌自然不太合群。他也知道搞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在校期间还是很“成熟”的。船政学堂第一期招的是13岁到16岁的少年,而17岁的邓世昌自然是大哥级人物。
而驾船班的小弟们,却并未把这位大哥放在眼里,至少刘步蟾、林泰曾、叶祖珪基本不会这样看,“我们都是福建人,你们广东人来我们这里学习,未必能适应。”
本科毕业后的第6年,这话果然应验了。“酌请船政品优智才者(学员)西洋留学,壮天朝之国威。”——《中日甲午海战史(李鸿章奏章)》
1877年,首批留英海军学员名单下来:一批甲午海战的舰长名字在其中,刘步蟾、林泰曾、叶祖珪、林永升、方伯谦、黄建勋、萨镇冰(二期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