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客户端8月15日电】随着全球主要经济体相继陷入通胀泥淖,中国能否控制价格上涨引发关注。香港《南华早报》近日发表文章表示,中国政府应避免通过过度的刺激性措施来对抗通胀。文章摘编如下:1991年至2011年的十年间,中国当局曾很好地控制过通货膨胀,CPI(消费者价格指数)很少超过2%。如今,随着全球大多数主要经济体的决策者失去了对价格稳定的控制,中国又能否在今年和明年继续保持对通货膨胀的控制呢
【东西问客户端8月15日电】随着全球主要经济体相继陷入通胀泥淖,中国能否控制价格上涨引发关注。香港《南华早报》近日发表文章表示,中国政府应避免通过过度的刺激性措施来对抗通胀。文章摘编如下:
1991年至2011年的十年间,中国当局曾很好地控制过通货膨胀,CPI(消费者价格指数)很少超过2%。如今,随着全球大多数主要经济体的决策者失去了对价格稳定的控制,中国又能否在今年和明年继续保持对通货膨胀的控制呢?
文章指出,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看看中国在过去十年中是如何成功遏制通货膨胀的。
在2011年CPI达到5.4%之后,中国政府避免了实行大规模的财政和货币刺激,同时,由于央行自主权的增加,货币创造和信贷增长不再被动地迎合投资项目。2015年后,中国央行采取了审慎的基调,通过调整信贷分配以支持负债率过高的部门,同时对能推动GDP快速增长的高污染行业和房地产行业进行限制。可以说,中国政府接受了能够适应稳定就业增长的最低增长率。
而今天,由于新冠疫情对经济造成的损害,这种应对方法受到了考验。
好消息是,中国确实控制住了通货膨胀。今年上半年,CPI仅上涨了1.7%(政府对2022年的通胀预测约为3%)。不过,虽然中国经济免于过热,但GDP增长不得不承认有所放缓。
鉴于此,当局正计划推出新一轮的刺激措施。
目前,大多数西方国家已经经历了消费价格的快速增长:美国和英国的CPI在6月份都超过了9%,而欧元区的CPI则超过了8%。韩国的CPI在6月份同比增长了6%,这是自1998年11月以来最大的增幅。日本CPI2.4%的增长率已经连续三个月超过了中央银行的目标。
作为一个主要的能源和食品进口国,中国很难与通胀这一全球趋势绝缘。不过,有两个因素可以缓解中国CPI飙升。
首先,中国进口商都是大型国有企业,其定价决策受到严格的监管。在通胀预期形成之前,进口成本的增加不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这反映在中国的生产者价格指数上,这些年来,中国的生产者价格指数一直不如CPI稳定。
第二,中国CPI的商品是那些主要由国内供应的商品。以猪肉为例,它是影响中国CPI最重要的一个项目。对生猪饲养的反周期调控和国家对猪肉生产商的补贴,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猪肉价格的相对稳定,因此,CPI也相对稳定。
基于以上情况,当局选择采取适度的刺激计划是可以理解的。经验也表明,过于强烈的刺激措施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过度的货币扩张,导致通货膨胀激增,而适度的经济刺激却能产生较好效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