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描述我是一個普通老百姓,請問如何可以當官? 内容导航: 一、我是一個普通老百姓,請問如何可以當官?二
内容导航:
一、我是一個普通老百姓,請問如何可以當官?二、“老百姓”這個詞起源于什麼時候?三、中國老百姓吃什麼四、什麼級别以下算是老百姓?一、我是一個普通老百姓,請問如何可以當官?
首先你是個普通老百姓 那麼你肯定沒多少錢 現在的社會不是說你有能力就可以當官的 還是要靠人民币的和勢力的 現在的執政黨派是共産黨 你得先入黨 不管是走關系還是花點錢 黨員要弄到來 黨費你别操心了是和工資挂鈎的 所以不會很多 如果家裡有人就走點關系 沒人就去農村看看 農村好入還有就是大學裡 如果你是學生你可以跟老師走的近最好是班主任 入黨後就是落實工作 最好是國營企業或是國家機關别去私企 現在公務員不是那麼好考的 如果能考上是最好的了 因為有些肥肉職位早就有人盯着了 你沒錢沒勢力在面試那關要比有錢有試的人要難很多 所以考公務員不能考崗位太好的 先去個小單位然後慢慢努力個幾年關系有了送點錢就能上去 學曆你就别當心了 有些部門會搞很多職工培訓 争取機會也可以在工作時公費讀個研 記得一點沒關系沒錢就從基層做起 别貪心要沉住氣 人大代表你先别想除非你有什麼貢獻 如果能上的了<<感動中國>>那還有點戲 所以老百姓想當官必須慢慢爬 你爬個10年 10年裡為人處世馬屁多拍10年後估計就輪到别人跟你屁股後面走了 所以想當官就得穩住
二、“老百姓”這個詞起源于什麼時候?
我們大家有一亇通稱:“老百姓”,這亇稱呼是怎麼來的呢?我們當了一輩子老百姓,連這個問題都沒搞清楚,實在有點說不過去。所以,筆者專此進行了一番考證。 姓名起源于何時,迄今無确考。據推測,應起源于母系氏族時代,因為那個時代有了集體性的勞動,而集體勞動需要對勞動參與者進行安排,所以,需要給每個勞動參與者起一亇名以便于呼喚,這便是最早的“名”。 人類因為勞動促進了進化而有了尊卑之分,而原始狀态的尊卑,尊者的地位是由“超一般的付出和能力”換來的,所以,這種原始狀态的尊卑是卑者發自内心的對尊者的崇敬和恐懼以及尊者日益膨脹的内心私欲。 随着記錄事物的符号完成了轉化為文字的發明和人類文明的進步,需要用姓氏來規範和區别人的社會行為和地位,于是,姓就應運而生了。漢班固《白虎通義》曰:“人之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愛、厚親親、遠禽獸、别婚姻也.故紀世别類,使生相愛,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者,皆為重人倫也。”班固的論述證實了:1、早先的姓是一種氏族的族号,即所謂的“世紀别類。”如黃帝姓姬,姬就是一亇氏族的族号。氏族社會中有很多不同的氏族,因而,就有很多不同的姓,“百姓”一詞,即源于此。對此,顧炎武老先生也有評述:“姓者本于五帝,見于春秋者,得二十二”。這就是說,春秋時有22個氏族以及22個姓。2、姓可以防止近親通婚.事實上,在氏族社會,就已經“同姓不通婚”了。恩格斯對這個現象所下的定義是“氏族的根本原則”。3、姓一方面體現人倫,這就是所謂“崇恩愛、厚親親”;另一方面,牽涉到氏族每個人的政治權利和物質利益。“百姓”在奴隸制社會指的都是貴族,而奴隸是沒有姓的。如:《莊子》中的庖丁、匠石等等,都是有名無姓。貴族有姓,平民無姓,因此,姓從一開始,就是區分階級地位的标志。 到了春秋時代,大批新興力量登上了社會舞台,他們也需要“姓”來确立自已的社會地位,原來的“百姓”顯然不能滿足大批新崛起的社會新貴,于是,又有了許多以封邑、居地、官名、祖先命名的姓,如“西門豹”、“解狐”、“孔丘”等等。不甘心然而又莫可奈何的沒落老貴族們,為了以示區别,就将原來形成的“百姓”稱作“老百姓”。 到了漢代,以奴隸制為基礎、受奴隸制影響而建立的貴族制度随着奴隸制度的土崩瓦解受到嚴重挑戰,地位低下的劉邦,也可以當皇帝了。上至天子,下至平民,都可以有姓,作為族号和貴族地位象征的姓,在人類曆史的變革中,完成了自已的曆史使命,終于“壽終正寝”了。遺留下來的“‘老’、‘新’百姓”的等級“官司”,也以統一到“老百姓”的稱謂而宣告結束。自此,我們就擁有了一個曾經是無比顯赫的稱謂:“老百姓”。曆史有時候就是這樣開“蒼海桑田”般的“超級玩笑”,你說,搞笑不搞笑?
三、中國老百姓吃什麼
我一直不大喜歡吃面食,所以,早點幾乎天天吃米線。某一天卻被告知,為降低成本,很多米線是用陳米做的,因陳米做出的米線顔色暗陳,制造商就添加吊白塊來使米線色澤變白,具有韌性,所以米線不能多吃,吃多了傷身體。聽了這一番話,我在網上對吊白塊進行了搜索,想了解一下吊白塊對身體的危害到底有多大。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來吊白塊的學名叫甲醛次硫酸氫鈉,是工業用漂白劑,具有漂白、防腐和增加韌性等作用,其毒性與其加工過程中分解産生的甲醛有關。食用摻有吊白塊的食品,會損壞人的肝髒、腎髒,嚴重的會導緻癌症和畸形病變。看過這些介紹後再吃米線時,我總會想起加在米線中能緻癌的吊白塊,心裡總是不舒坦。 提着菜籃子走進菜市場,簡直不知道該買什麼。因為現在市場上賣的雞、豬、魚大部分都是用加有激素的飼料喂長大的,吃這種飼料動物長得非常快,可以節約喂養成本。但因為違背了自然的生長規律,所以,無論是雞肉、豬肉還是魚肉,都失去了其本來應有的鮮美,吃上去味同嚼蠟。據我的一個同伴講,她曾親眼看見有些激素喂得太多的豬,因為肉長得太快,把頭皮都給撐破了。有的豬瘦肉精喂得多,連肥肉都幾乎沒有。黃瓜是用激素催長大的,蕃茄是抹了催紅素才同時變紅,好讓商販能夠趸買。過去買西瓜如果挑得不好會買到白瓜,現在不用挑,切開幾乎全是紅的,因為都打了催紅素。這些違背自然規律生長出來的東西,讓我常常擔心人吃多了會不會變異成一種稀奇古怪的動物。 吃着上述食品就夠讓人心驚膽戰的了,誰知又有不法生産商為追求高額利潤,将黴變的大米用工業用石蠟油進行抛光處理,然後當作普通大米出售;有的将普通的大米用氧化鐵紅、活性炭粉等工業染料增色後加工成紅曲米;有的在面粉中攙雜滑石粉增加白度和重量;有的将發黴、腐爛的木耳用墨汁浸染再加硫酸鎂、尿素、明礬等化學物質處理;有的用陳舊飼料生産出豆腐後,又添加工業石膏、消泡粉、吊白塊來增白;有的在辣椒醬裡加入緻癌物質“蘇丹紅”;有的在牛奶中摻水後添加三聚氰胺增加蛋白質含量,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總之,隻要能夠讓食品外觀好看又好買,沒有什麼有毒物質是不可以添加的。于是毒大米、毒小麥、毒木耳、毒豆腐、毒辣椒醬、毒奶粉等等事件層出不窮,真不知道哪一天又冷不丁地冒出什麼有毒食品來。每天喝一杯牛奶被認為是能夠強壯一個民族的舉措,而就是這樣的舉措,也有奶粉制造商造假,而且大多是中國的知名品牌,讓健康的嬰兒得腎結石或變成“大頭娃娃”。醫學界天天在研究攻克癌症的方法,而很多商家卻為了自身的利益在食品中添加緻癌物質,大大增加人們患癌症的風險,這讓我不禁深感焦慮:中國老百姓還能放心地吃什麼?
四、什麼級别以下算是老百姓?
老百姓
“老百姓”這是中國人(漢人)常常挂在嘴邊的自稱。在戰國以前的時代,“百姓”是指有姓之人。“姓”這個字,分開來就是“女”、“生”,什麼樣的女人生的(或者在一個什麼地方生的)兒子,就得了一個相應的姓。相傳黃帝的母親是住在姬水邊上的,所以黃帝就姓姬;舜的母親是住在姚虛的地方,所以舜就姓姚了,那時候,子并不跟着父親姓,比如黃帝,就給他的後代分别賜了12個不同的姓。所以那時候有姓的就都是王公貴族,“百姓”也就是“百官”。一般的平民,不知道他的老祖宗的媽媽在哪裡住的,老祖宗又無權無勢,夠不上稱“百姓”,隻能說是“黎民”,或者被稱為“庶民”。 到戰國時代以後,在貴族和奴隸之間出現了一個既不是貴族(可能祖上是貴族後來沒落了)也不是奴隸(可能祖上是奴隸,後來被主子給放生了)的一個階級,他們的人數慢慢地比貴族和奴隸還多了起來。所以,“百姓”們來,因為他們也有姓,所以“百姓”和“黎民”或“庶民”就變成一回事了,書上就有了“黎民百姓”的詞語。 因為“黎”字也有年紀大的意思,國人(在此主要指漢人)看來,是大的占便宜的,(比如做人的“老子”、“老爺”、“老祖宗”,或者“老闆”,不都是很占便宜的嗎?)所以,百姓們就自稱“老百姓”,算是天天在官老爺面前自稱小民的一點點補償。但在白紙黑字的古書中,從來沒有在“百姓”前面還加個“老”字的。隻是不能寫書的“庶民”們不知從哪朝哪代起“老百姓、老百姓”地叫到了今天,“老百姓”也隻能在老百姓之間才敢說的。(摘自《萬事由來》來源: 甯夏網☆華)。
翻看了《辭海》(是1963年版的,有點老,不知是否有變有新解?)。辭海中沒有“老百姓”,隻有“百姓”,其定義是這樣的:1、古代對貴族的總稱。《詩•小雅•天保》:“群黎百姓。”鄭玄箋:“百姓,百官族姓也。”《國語•楚語天下》:“民之徹官百,王公之子弟之質,能言能聽徹其官者,而物賜之姓,以監其官員,是為百姓。”2、戰國以後用為平民的通稱。《孟子滕文公上》“鄉裡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
參考資料: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