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能力的完整概念(什么是能力的完整概念和特征)

纵观人类发展史,本质上就是一部人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历史。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就是人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作为人类个体的个人与组织,推动个人与组织进步发展的根本动力、无疑也是个人能力与组织的整体能力。概念是认知的规范,认知是实践的先导。搞清能力的概念,提升能力的目标、路径才会更加清晰,发展的根本动力才能更加强劲。什么是能力呢?我们先看一下权威定义。现代汉语词典:能胜任某项任务的

纵观人类发展史,本质上就是一部人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历史。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就是人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作为人类个体的个人与组织,推动个人与组织进步发展的根本动力、无疑也是个人能力与组织的整体能力。

概念是认知的规范,认知是实践的先导。搞清能力的概念,提升能力的目标、路径才会更加清晰,发展的根本动力才能更加强劲。什么是能力呢?我们先看一下权威定义。现代汉语词典: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百度百科:完成某项工作的综合素质。牛津词典:the fact that somebody/something is able to do something。某人/某物能够做某事的事实。

从中英文对能力的定义看,汉语将能力的本质特征界定为主观条件、综合素质,而英文则将能力的本质特征界定为事实。前者是内因、后者是结果,同一个概念、不同的界定,究竟谁对谁错,还是都值得质疑呢?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基本概念错误,如同扣错了第一个衣扣。因此,理论上的较真,是最根本的较真。

从人们的普遍认知看,英文界定的“事实”即“结果”似乎比较正确。以结果论英雄,是人类的朴素认识,也是原始社会以来选人用人奉行的基本准则。正如古话所言: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虽然某人能力越强、取得的实际结果就越好,但现实社会中很多结果却并非某人的能力所致,主要原因是其他人的努力和客观环境的变化。比如,打仗中指挥员下达了错误的决心,但由于敌情、环境变化,特别是下级指战员的主观努力打了胜仗,你能说胜战的结果是指挥员能力的体现吗?显然不能。

如果将牛津词典定义中“做事的事实”,理解为做事过程与结果的事实。由于过程是抽象概念,内容很多,显然也没有揭示出能力的本质特征。因此,牛津的能力定义,严格地讲是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能力。

汉语对能力本质特征的界定,符合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的哲学原理,结果源于人的主观努力,对能力本质特征的揭示似乎比英文前进了一大步。因此,中国古人在选人用人时,在注重“以实绩为导向”的同时,又增加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强调人的内因对结果的主导作用。

但汉语的界定,也存在三个难以回避的问题一是内因不等于结果。内因若不与外因相互作用,就不可能发生任何实际结果。比如苹果种子,若离开适宜的生长环境、或与适宜环境隔离,都不能萌芽成长、开花结果。

二是素质不等于能力。素质不结合实践,就不可能转化为推动实际结果产生的力量。“文凭不代表水平、知识不等于能力”,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否则,再高的“素质”、再好的“主观条件”,不经“结合”与“转化”,对于推动人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就只能等于零。

三是能力特征非内因。纵观人类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部人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历史。人类进步发展得快慢,由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的效率决定。落实到具体的群体和个人,认识世界体现在“结合”实际、发现问题,改造世界则体现在“转化”动力、解决问题。因此,能力的本质特征,并不是什么主观条件和综合素质等内因,而是联接内因与结果之间的桥梁。

权威定义将能力的本质特征界定为“内因”或“结果”,不仅在理论上是值得商榷,在实践中也是有害的。

一是让人无所适从。概念是认知的规范,认知是行动的前提。按照现代汉语词典“定义”的概念,本质特征的表述应该确切而简明,是该事物最核心的东西。而“主观条件”、“综合素质”都是抽象的概念,包含的内容很多,什么是核心?既不确切、也不简明,让人不得要领、无所适从。牛津词典定义的概念,虽然事实结果一目了然,但造成结果的因素众多,同样也让人不得要领、无所适从。

二是误导人生发展。按照汉语经典的能力定义,如果人们将人生发展的重心放在提高“主观条件”和“综合素质”上,就容易偏离对结合与转化效率的追求,自然就不会取得较好的实际结果。赵括谈兵头头是道、领兵打仗一败涂地的源头,就是只重视提升理论素养、而忽视提高实际能力。若按照英文经典的能力定义,则容易将人引导到为追求结果不择手段的斜路。“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西方名言,出自两任英国首相帕麦斯顿,西方以结果为导向的行为准则,与中国“君子受财取之有道”的古训,显然不在一个层次。将能力的本质特征界定为结果,这也许就是当今美英等西方坚持零和博弈、不择手段谋私利的思想文化根源。

三是造成选人困惑。现实社会中的选人用人,原始社会的选人用人,普遍是以结果为导向的“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但由于结果不一定反映人的能力,因此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古至今中国就一直坚持以“实绩为导向”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并重的选人用人方法。这种方法,虽然符合选人重实绩、用人重未来的实际,却恰恰忽视了联接内因与结果的桥梁,即结合与转化的过程,从而造成选人用人的困惑。前不久引起网络热议的清华“唯论文”事件,为什么评审专家全票通过、而校方却一票决定呢?专家重教学实绩肯定没有错,因为大学的基本职能是培养人才,评价老师肯定要看他教学管理的实绩。校长重学术素养也没有错,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必须有世界一流的师资队伍,世界一流的教授必须有一流的科研发表。

通过以上对经典能力定义的质疑,相信大家也会感到,能力的概念需要更新。究竟应该怎样更新呢,欢迎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关键词: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什么是能力的完整概念(什么是能力的完整概念和特征)文档下载: PDF DOC TXT